汉风拾遗:复兴之路
http://p2.pstatp.com/large/3480/8429552361
前文中提到,满清入关后,下令汉族剃发易服,统一换上满清服装,至此拉开了汉服文化至今三百多年断代的帷幕。然而人们的民族意识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却并没有因此而被磨灭,为了民族复兴和民族服饰文化的存留而进行的奋斗也从不曾停止。
为了缓和汉族长期的抵制斗争,稳定局势,清政府提出了所谓的"十从十不从"政策,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,生从死不从,阳从阴不从,官从隶不从,老从少不从,儒从而僧道不从,倡从而优伶不从;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,国号从而官号不从,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从。正是这点有限的让步,才使得汉服的一些基本特点得以保存。
http://p2.pstatp.com/large/3483/7908056798
由于有"生从死不从"的规定,汉族士人通过穿着汉服入殓对剃发易服制度表示抗议,并通过在公共空间举行葬礼这一仪式展示传统衣冠,使族群身份的记忆持续传递。
明末清初五大家之一的黄宗羲曾著深衣考。他在遗书中写道死后"即以所服角巾深衣殓",他入殓所穿的深衣,正是古老的汉族衣冠。
清末民初思想家章太炎家族所在地区长期流行反满思想,章太炎的父亲虽然在清庭做官,但曾语重心长地告诉他:"吾家入清已七八世,殁,皆用深衣殓。吾即死,不敢违家教,无加清时章服"。章太炎在日本时,由于找不到汉服裁缝,所以让日本裁缝参考和服样式制作了汉服,虽然形制不正,但他专门在衣服上写了"大汉"二字,这是他一生最爱的"汉服",该衣服至今仍展于杭州博物馆。太炎先生1914年给妻子的遗书中也写道"知君存念,今寄故衣以为记志,观之亦如对我耳。斯衣制于日本,昔始与同人提倡大义,召日本缝人为之。"
http://p2.pstatp.com/large/3483/7912610433
民国期间,有夏震武先生束发深衣,有钱玄同先生着玄端赴教育部任,张大千先生也宽袍大袖游历欧洲。民间也有很多不知名先生,着汉服迎接革命队伍、可以说,在清朝末年的革命宣传中,汉服不仅被赋予了悲情的想象,也被转化为宣传符号。
汉服的存在不仅是一种精神的寄托,更是一种信仰的象征。民国政府颁布的民国礼制,其实也是对中国传统礼制的一种恢复。
21世纪初,随着中国国力的发展,人们开始审视自己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。一些人通过考据汉服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,复原了汉族传统服饰,同时通过恢复传统节日,恢复传统礼仪,祭祀先贤,推广传统学说,宣传传统乐器等重新宣导恢复传统汉服并身着汉服进行推广。现代的祭孔大典,汉服运动,无不是人们对于我国传统文化和汉服文化的追寻。
http://p3.pstatp.com/large/3482/8048817364
文化的缺失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逐渐找回,可是失落的民族意识,又该通过什么途径来寻找呢?
着我汉家衣裳,兴我礼仪之邦。这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渴求,也是人们对于的民族文化复兴呐喊。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