潼关的导游词
各位游客,大家好!在潼关县北,雄踞晋、豫、秦三省,有“鸡鸣闻三省,关门扼九州”之说。潼关北临涛涛黄河,南依巍巍秦岭,自古就是关中的东大门,为兵家必争之地。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描写的:“艰难奋长戟,千古用一夫”。
潼关东面山峰连接,崖绝谷深,只有一条小道通过,人行其间。可望黄河远道奔来,劈开秦晋之间的莽莽群山,南下直扑华岳。作为军事要隘的潼关,始于春秋战国时代,秦国从晋国夺取潼关之后,开始剿灭六国的大业。此后历经战争洗礼,仍保留着基本风貌。现留关城周长5公里,北面与东北以夯土为墙,外包青砖,高16米、宽8米;南与东南,顺势削成垛口,高达30米。除开六处门外,尚有南北两个水门。
由于修三门峡水库,潼关的城砖被拆卸一空,但从断垣残壁处,仍可窥当时堡垒之雄姿。
潼关地势高亢,形险势阻,横有远望沟(又名阎王沟)、禁沟、列斜沟和禁沟河、潼洛河、列斜河。自古只凭依关一条道,贯通东西,为出陕入豫之咽喉,直通我国通入西域的“丝绸之路”。关门地势险峻,“窄狭容单车,艰难奋长戟”。加此有“万古用一夫”守关,而攻关者,有“百万化为鱼”之叹。所以唐时崔灏题潼关城楼诗中,有“山势雄一辅,关门扼九州”历代为三战(即可守、可攻、可战)之地。仅就有史可考者,就有数十次,远在战国末期,诸侯联兵仰关攻秦,秦人却开关迎敌,九国之师,逡巡逃遁而不敢进。东汉末年,马超韩遂十部皆反,屯兵潼关,曹操亲自率军十迈出,与民超夹关而战,结果瑛操殆死潼关。近在20世纪30年代,日寇侵华陷晋,仅数月,抵风陵,隔河望古城,垂涎窥潼关,长达7年之久,黔驴技穷,滥施轰炸淫威,炮击闯关火国。40年代初期日寇又发动入侵中原之战,陷洛阳,过陕县,直抵灵宝十二河,距潼关仅约十公里,望关生畏而溃退。这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属绝无仅有。关城险峻确为潼关增辉生光,垂誉千古。
潼关历史悠久,文化古迹,随处可见,神话故事袅袅在耳。从仰韶文化的发掘,证实了五、六千年以前,我们的祚就在这块土地上劳动行息。所以这里有炼石补天女娲氏的内陵;有夸父追日弃杖为林的夸父峪(原属潼关鼎原联保的夸父营境内);有采铜铸鼎的黄帝庙(在原潼关东乡阳平镇境内);有避住黄河以南的舜王庙(在北头村);又有周纣交兵闻(仲)太师落马的地方(今有落马胡同村属太要镇);有火烧白雀寺观音菩萨救火,而水淹了的州城;其他如牧牛山、十二连城、广通渠、蒿岔渠、马趵泉、中军帐(村)、杨震墓、杨素墓等历史古迹。
潼关古城,虽屡遭兵燹,特别日寇八年轰击,人民遭劫,古迹、建筑尽毁,直到建国前夕古城巍然屹立,繁华无比。1958年三门峡建坝拦洪,潼关古城属水库区,现名港口镇,旧貌犹存。1959年迁县城于潼关南原城郊乡中部,新建县城规模宏伟,街道宽广,高楼林立。潼关县领导机关及中、省直属单位,均设在这里。为潼关政治、经济,文化的中枢。
谢谢!
页:
[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