吟风阁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查看: 4343|回复: 0

传统家庭观念在瓦解?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1-31 12:50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  作者:徐娉婷
  近日,英媒《经济学人》发文称离婚率正在中国各地快速上升,越来越多家庭被拆解,传统价值观让位于更开放的价值观。
  中国传统文化极其重视家庭,“四世同堂”曾是多少人羡慕的家庭模式。但是在现代社会,家庭观念越来越被削弱。
  传统文化中,个人附属于家庭
  传统文化中家与国是一体的,“家国天下”这也说明国实际是一个大的家庭。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细胞。每个人必须依附于某个家庭而存在。所以结婚是“成家”的标志,没成婚的人,都被视作其父母家的人。《大学》中说,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这是每个士人心中的生存逻辑。
  每个人均从自己的“家庭”或“家族”利益出发,为了“家”的利益而奋斗。个人与家庭是荣辱与共的。古代官员犯事后,被“抄没家产”,在古人看来,就相当于现代的所谓“没收个人全部财产”。刑法中还有“连坐”或“株连”制度,一人犯事,家属亲友甚至上下好几代都跟着遭殃。社会将每个家长权下的集体看作一个整体,他们都是家长的附属,家长对他们有管理处分的权力,也有承担责任的义务。
  家庭的延续的前提是婚姻。中国古代的婚姻也被称为“户婚”。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私事,而是关系整个家庭或家族兴衰的大事。所以历来讲究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,讲求门当户对,不可能由当事人随自己心意做主。封建社会棒打鸳鸯的例子很多,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虽然同窗共读、情深似海,但梁山伯家贫,祝英台之父早已将女儿许嫁他人。后来才有了梁山伯忧郁而死,祝英台在他的坟前自尽的悲惨故事。
  古代家庭观念的稳固流传为维系社会安定起到了很大作用,中国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可以简要概括为,父慈子孝,父为子纲;兄友弟恭,长尊幼卑;夫义妇顺,夫为妻纲。中国的家庭在内部“长幼有序”从对亲人的称呼中也能看出,和西方不太一样。比方说,称呼父母的亲兄弟,英语只有“uncle”一词而已,中文称呼却有“伯伯、叔叔、舅舅、姨父”等,“内亲”与“外戚”分明。汉语称呼还分出长幼,如sister对应长姐、幼妹,brother对应长兄、幼弟,可谓“等级分明”。
  中国人讲究家和万事兴,当自己的利益与家庭的利益发生冲突时,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家庭利益。这些规矩维持了一个家庭内部的秩序,而如果每个家庭的男子都能“齐家”,整个国家也就安定团结。法律只能维护宏观上的社会秩序,伦理观念却是无孔不入地规范着人们的一言一行。
  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哪些冲击
 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,原先几世同堂的现象已经很少见,取而代之的是下代人自立门户。在小农经济时代,生产资料贫乏,人们往往通过互助协作的方式生活,血缘和姻亲联结的家庭是最好的协作组织。整个家庭在大家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组织生产和生活。但是进入现代社会后,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,经济水平大幅提高,人们不再需要依靠这种家庭协作的方式获取生活所需,这就使得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之间没必要再住在一起。以前的家庭分工现在可以通过外包的方式解决,比如以前祖父母带小孩,现在可以请保姆来带。所以人们有了更多样的家庭组合方式,比如三口之家可以选择和父母辈住在一起,也可以自立门户。单身青年可以和父母住在一起,也可以到别的地方独立生活。
 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,个人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,特别是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现代社会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。西方人重视自我价值、渴望独立和自由,认为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,不依附于家庭和父母,血缘对家庭关系的纽带作用不是特别大。比如乔纳森·弗兰岑的小说《自由》里,女主角帕蒂宠爱的儿子在上高中(未成年)时竟然搬到女朋友家里住,不仅与女友有性行为,还与岳母调情。帕蒂为此愤怒抑郁,但也愣是拿他没办法。而传统中国人重视家庭,以和为贵,“宁拆十座庙、不毁一桩婚”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,强调个人意愿服从家庭利益。显然,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现在的新新人类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。
  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经济上的独立,对传统家庭观念也构成了冲击。有关数据显示,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,越会倾向于选择不结婚。传统婚姻中的旧习俗要求女性承担更多的家庭义务,照顾好老人孩子与琐碎家务。在封建社会,女性经济上附属于家庭,不可能独立生活,而现在,她们受到的教育足以使自己拥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,不需要再依附于男人或者家庭,再加上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影响,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独身。
  多元化家庭模式成为趋势
  在现代社会,家庭呈现规模越来越小、类型多样化的特点。据社会学学者李银河分析,过去的中国家庭是比较千篇一律的,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是三代同堂的“主干家庭”,或一对夫妇加未婚子女的“核心家庭”。“主干家庭”在上世纪70年代曾占到30%的比例,现在已下降到百分之十几,未来10年,“主干家庭”会继续下降,而最明显的趋势肯定是“核心家庭”的比重会越来越大。目前,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。
  在中国有一个群体越来越受到关注——不婚族。他们常常把“不婚主义”挂在嘴边,崇尚自由和个人价值,身边会有固定或不固定的异性伴侣,像常人一样恋爱、同居,不排斥生育后代,但绝不会以婚姻的形式将伴侣关系确定下来。
 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“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想结婚了?”有一个回答可能代表了很多“不婚族”的心声:我们都知道经营一段感情很艰难,经营一辈子感情更难,妥协和包容是必需的黏合剂,而对于个性越来越强越来越自我的“新青年”来说,妥协和包容显得不太容易,于是婚姻变得“很麻烦”。我们的世界比父辈们丰富太多,我们的思想也比父辈们多元太多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结婚生子不再是生而为人的终极目的,甚至不是人生路上的必经站点,它只是一个顺其自然的东西,有也好,没有也不错。
  2013年的一项人口调查显示,中国未婚人数达2.49亿,其中适龄未婚男性有一千万左右,未婚女性人数近六百万。这些人在婚姻围城外徘徊,有些是因为还未遇到合适的婚姻对象;有的则经历了婚姻失败,便选择一直单身。其中还有一部分就是“不婚族”。按照传统观念,选择“不婚”被认为是犯忌,但是现在,越来越多的人正在独居或者同居。这些不婚族在户口上其实就是“一人户”。调查显示20岁到39岁的年轻“一人户”接近2000万户。
  比“一人户”的家庭规模稍大一点的就是“丁克家庭”。过去30年来,中国丁克的两项指标——丁克行为、丁克意愿均显著上升。关于丁克行为:1994年,上海市区丁克家庭占比4%,2002年上升至12.4%。关于丁克意愿:2008年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所做全国综合调查显示,三成70、80后认同丁克。如果按照传统观念“不孝有三、无后为大”,“丁克”是要被唾沫星子淹没的,但是现在遭唾弃的是传统观念。
  此外,离婚率也在上升。只要双方谈妥条件,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离婚最容易和成本最低的地方之一。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许多西方国家,夫妻必须分居一段时间后才能解除婚姻,中国则没有这样的限制。2014年离婚率——即每1000人中的离婚案数目——比十年前翻了一倍多,目前离婚率为2.7,远高于大部分欧洲国家,接近于离婚最普遍的西方国家美国的水平。
  结语
  由几代同堂到主干家庭、核心家庭、丁克家庭,再到“一人户”,传统的家庭模式在渐渐瓦解,多元化的组合在形成。变化是潜移默化的,这是进步还是退步?从个人层面来说是越来越自由,从社会和国家层面意味着生育危机以及对社会配套制度的挑战。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 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 吟风阁古风文学论坛 ( 豫ICP备15004038号-1 )

GMT+8, 2024-11-28 02:37 , Processed in 0.049595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古风文学 吟风阁

© 2001-2016 yinfengge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